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

"色"與"戒"的愛恨交織

上週五帶著好奇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去看電影,看的就是熱門的----色。戒

其實早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已經看過了張愛玲的原著,當時我想像著的故事畫面和後來看電影的情節並沒有太大的出入,只是電影利用了藝術的手法,把精隨一一呈現,看完了電影才算是把這個故事給看懂了!整部片子的氛圍有濃濃的老上海味道,感覺的到李安導演的考究與細心,一開始感覺到雖然時代紛亂,但是單純的學生生活還是那樣的繽紛,然而這一切就在一個暗殺計畫的展開而變得越來越複雜,越來越無法自拔,最後走向滅亡。

電影表面像是愛國愛民偉大壯烈犧牲的時代片,內容上像是大時代兒女的情感糾葛、愛恨情仇之感情片。然而本質上,我覺得它談的是一個人從極度防衛的狀態,就連肉體也付出了,但內心是如此戒備,一直到最後放下防備愛上對方的內心轉變與掙扎,其中的痛苦與犧牲有多巨大。我覺得看這部電影讓我感覺到很沉重,整部電影充滿著戒備感,處處防範著自己與他人,避免自己越了"界",避免受到他人的出賣,感覺活在當時的情況是十分艱難與辛苦,看完電影心裡很沉重而憂愁,因為從電影一開始這樣子處處戒備,諜對疊的氣氛緊繃到了最後,緊繃過後又是一個悲情的結束。真正相愛的無法結合,處處防備的最後卻相愛而無法相守,真是個複雜的糾葛。

電影完畢我坐在椅子上沉澱,久久無法思考!!太多的情感愛恨交織其中,太多難解的情感與情緒參雜,到現在一想起,腦袋還是會轉呀轉的!因為很多的疑問在心底,為什麼王佳之願意加入第一次的行動?我覺得難道這不是一種從眾的心態嗎?對她而言,戰爭並沒有給帶走她的家人,只是她的爸爸在國外娶了一位女性,感覺上這讓她受到了比戰爭帶來更大的傷害,況且召集人是自己所心儀的對象,也讓她產生意願,真正因為愛國的情感而加入的成分也許並不高吧!而王佳之被失散許久的鄺裕民找到後,又被說服加入了第二次的行動,也許這次一切時機種種都更成熟了,但是她已付出很大的代價,為何又到加入第二次,我想這次不單單只是為了心裡所愛的鄺裕民,而是像社會心理學所說的"信念固著",明知道機會很渺茫,而且已經失敗過一次,讓很多人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後,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行動,試圖想要維持所謂"正義世界的信念"(belief in a just world)但是這一切真的值得嗎?

王佳之想盡辦法接近易先生,然而謹慎的易先生卻不知道身邊的王佳之是假裝"麥太太"的特務,他們的交往我想也許可以用認知失調體論來看,王佳之會覺得這是唯一的選擇,否則未讓目標起疑心,所以既使她再不願意,一開始都會說服著自己跟易先生在一起的。但是,一枚戒指讓王佳之體會到易先生是愛自己的,而王佳之自己也開始真正的愛上了易先生,於是做了能可犧牲自己也不希望易先生被暗殺的選擇,這樣真的是真愛??還真是耐人尋味,令人費解呀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