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
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
其實我不太懂羅賓遜太太的想法,也對她的做法感到不同意,比較同情她的女兒,她和班傑明是互相喜歡的!!但是這樣尷尬的景況,迫使每個人都要付出代價,也讓班傑明了解到真愛,在追逐真愛的過程中也找到自己,也許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?但是勇敢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人事物,都是一場精采的冒險成長故事,激發出自己內在的能量,向著目標努力。
身為大學生的我對於未來感到同樣迷惘,但是我相信"路是無限寬廣的"路有很多不同的走法,端視於自己如何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 。人生當中有許許多多課題,要在自己的生命裡寫下怎樣的故事?要在自己的生命裡描繪出怎樣的藍圖?操之在己。在大學裡有很多需要學習的,每個人要的都不同,也因為大學是個比較開放的環境,每個人都有權力去追尋自己想學的想體驗的,只要能力得宜,要開創出如何璀璨輝煌的一頁都是有可能的。
看完<<畢業生>>後,我思索著,當有天我是畢業生了,我在大學裡有什麼值得回憶和驕傲的嗎?我有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嗎?雖然可能未盡人意,但是這一路的成長以及認識的人,都是令人珍惜的,我也很希望自己在畢業時能夠比現在更有勇氣更加成熟,儘管未來考驗會更多,壓力會更大,但是都能保有赤子之心^^!!!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,一切盡其在我,勇敢開創。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懵懂無知的時期,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會覺得自己當初真是不夠成熟,不夠果決,但是也正因如此,經過一些生命的碰撞,也才能激發出不同的火花,"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"。也是因為這樣才讓我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加有智慧、更加圓融。
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
真愛難尋?
但是若在婚後數年,當真愛來臨......?那麼在道德與情感中的掙扎,該如何是好?
是選擇繼續留守自己的家庭,或者是追隨心愛的人遠走高飛?
<麥迪遜之橋>娓娓道來這段黃昏之戀,帶給一個平凡家庭主婦的衝擊,沒有深愛過又怎知真愛的可貴?!所謂愛情我想是沒有一定的道德標準的,當下她所想到的以及她所能做的,就是做好一個媽媽與妻子的角色。在片中有個片段深深震撼著我,就是在雨中她的丈夫開著車,而她面臨到人生最大的掙扎,要不要開車門下車,追尋著真愛?!也許拋家棄子的控訴太大,這樣的控訴也不公平,但她就是無法承受這樣的罪名而安心的追求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真愛。這段掙扎彷彿有一輩子這樣久。其實看完這部片子內心感到十分惆悵,也許她陪著丈夫過一生,過著平靜的生活,生活瑣事與照顧好家人仍是她生命的全部,內心之中渴望的那一份感情,好好的收藏在心中最深最深的地方。在片中對她丈夫的描寫雖然相當的少,但是卻也感受到他的溫和木訥,也從不過問妻子不願意透露的心事,可能也因此他們能一如往常的繼續共同為生活和婚姻的經營努力著。
我看完後思索著,如果我是她,我會怎麼做?再者,如果我是她的兒子或女兒?如果我是那個丈夫?抑或者我是男主角?很多是問號在腦海,其實我很感動她的兒女在知道實情後,選擇成全他們的母親,讓她能在為家庭奉獻一生後,和心愛的人長眠,做出這樣的抉擇確實不容易,要接受這樣的事實也是難矣!身為女性,看完這部電影不免會為女主角的理性和感性,犧牲奉獻,而感動動容,也對之後她的兒女的轉變感到欣慰,覺得當初她決定留在家庭是對的。
人生中許許多多無可奈何,對的人不是在對的時間出現,徒留一聲嘆息。也許就像女主角說的,把這美好的記憶收在心裡,讓這美麗的相遇永遠都留存心間。最後,她的兒女因為母親的勇氣而得到很深刻的學習,開始懂得珍惜所愛,好好經營感情,找回那一份真愛 。
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
再給你一次機會
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
人因夢想而偉大
片中兩位主角,「非基因優化人」Vincent,努力想飛上太空,但是礙於不是基因優化人的身分而受阻,不過他仍不改其志,和「基因優化人」Jerome,(一位因為後天因素不良於行的基因優化人)合作無間下,終究成功飛向宇宙,Vincent就這樣成了Jerome的替身,然後努力的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,Jerome給了Vincent一個基因優化人的身分,而Vincent給了Jerome夢想和希望。但是一場主管的謀殺案,一根頭髮,幾乎要讓Vincent原形畢露,雖然事後證明不是他殺了主管,而是另一位基因優化人(基因中無暴力傾向的)所殺的。這樣的劇情安排我想是編劇的用心,基因難道就能足以代表一個人的所有一切?在心理學中我們相信,後天環境對於一個人也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的,正因為我們隨機排列的組合,造就了每個人的獨特,成就了這多元的世界。試想,假若有天,每個人都是基因完美,任何病痛挫折都可以在出生前避免掉,那麼人生還有什麼好期待的驚喜呢?如果一出生下來,一切都註定好了,安排好了,這樣的生命又有什麼植德冒險的呢?!人因夢想而偉大......。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生命價值,我也相信後天的環境跟努力,或多或少可以克服先天的不足,生命的偉大難道不是因為"超越"和"突破"嗎?!
如果一點皮屑、一滴血液,一根毛髮,就能夠把一個人真的看透,那我覺得這個世界將充滿制度化,缺乏人性而可怖,任何人將可以輕而易舉的辨識他人身分,那麼還有所謂親情、友情和愛情,充滿感情的社會嗎?看完這部影片,我總覺得人類的想像真的很豐富,科技也日新月異,只是回過頭來,人們還是會走向原點也渴望原始的,回到那最初單純的人事物,畢竟,違反自然,最後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吧!!!
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
真相的背後
其實在看這部電影時,我一直覺得很不輕鬆,因為訴說的是一個真實的同性戀者的凶殺案,心裡覺得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,只要不干擾到他人,沒有人有權力剝奪他人的生命的!不管受害者的身分是什麼,這是一樁兇殺案,就是會令人毛骨悚然,我並不會帶著任何偏見來看待。整部片子沒有拍出任何模擬現場的畫面,沒有任何血腥,但卻感受的到那種暴力與殘忍。劇中也沒有呈現出受害者的真實相片,我在想,這也許是不想為同性戀者"貼標籤",記得劇中警方在調查案件時,他問兇手之ㄧ案情,而兇手卻回答他,受害者看起來就是同性戀的樣子。這顯示出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偏見,導致不夠正確的訊息引起不恰當的反應。當時我在思考什麼是同性戀應該長的樣子?!雖然我的期待最後落空了----沒有任何受害者的長相訊息,但是我很欣賞這樣的拍攝手法的別有用心,保持客觀是我觀看時的心理狀態。片中很多極端份子對同性戀充滿敵意(hostility)的程度令我有點吃驚!!可能是年代有些差距,現在社會大多能保持中立態度,我的態度是"尊重"。
到底有多深的敵意導致攻擊行為的產生?這種情緒性的攻擊,是如此不理智的舉動,發生在一個純樸的美國小鎮,長久以來大多數的居民的觀念是無法接受"同性戀者"(所謂非主流的價值觀),所以也會帶給他們的下一代這樣帶有點扭曲的價值觀,我覺得任何人事物,可以就主觀官感去喜歡或不喜歡,這是每個個體的權利,但是去傷害別人的身心安全與健康,實在是令人難過。不喜歡的不代表不能存在或是沒有存在的價值。
事件發生各界聲音沸沸揚揚,有一群人願意站出來捍衛正義時,那一幕是令我感動的,遊行的隊伍剛開始只有少少的幾個人,接著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響應,讓人看見世界的溫暖,相信這世界是有天使的純潔的翅膀的,那翅膀足以抵擋人性的醜陋、偏見和暴力。到了最後真相如何以不是大眾的焦點,因為它所引發的效應和價值觀,以深深的震撼著人心。整部電影到了最後,一塊塊拼圖拼湊出一幅圖畫,不只是一個真相,而是受害者在生命消逝前,眼前所看到閃閃發亮的燈火城市,這世界還是充滿愛和希望的。
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
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?!
自從離家上大學,電視開始離我越來越遠,幾乎要從我的世界消失....,取而代之的是電腦陪伴我的時間更長,然而回家有大電視可以使用的我卻發現到:雖然有電視,但在沒有和家人一起觀賞的時候,我選擇用自己的筆記型電腦看租片電影,這聽起來是個弔詭的事情,經過上週的知識學習,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了!一切都是因為"視角"呀!!!!
以下是利用視角計算公式:atan(W/2L)*2來檢驗,日常生活"觀看"與"距離"的效果,是否有達26度~36度的視角範圍。(視角公式算出來的是"弧度"要轉換成"角度"喔! 一弧度約等於57.3度)
閱讀書籍
中文字的寬度:0.3cm,與文字距離:36cm,視角:0.48度。
英文字的寬度:0.1cm,與文字距離:36cm,視角:0.16度。
觀賞螢幕
電視的寬度:121cm(液晶寬螢幕),與電視距離:414cm,視角:16.6度。
電腦的寬度:31cm,與電腦距離:70cm,視角:25.2度。(稍為符合喔!!)
電子報
中時電子報文字寬度:0.4cm,與電腦距離:70cm,視角:0.3cm。
聯合新聞網文字寬度:0.3cm,與電腦距離:70cm,視角:0.2cm。
有了以上的數據後,開始著手改善視覺環境吧^^
首先,由於住的地方沒有電視,所以我在此只針對電腦來改善了!
把筆記型電腦稍微拉近,椅子也拉近些,此時,我的眼睛和電腦的距離是60cm,計算後的角度約為30度,觀看了一集的日劇。感覺的確比平常要來的有真實感,而且眼睛餘光比較不會去注意到週遭,不易受旁邊物品的影響,而分散了專注力(可能真的太近了^^""),視覺效果震撼度和清晰度也比以前足夠,因為日劇通常不長,大約40分鐘,所以不至於感覺眼睛太疲勞,以後用電腦看電影會知道要把電腦拉近一點了。但是如果用電腦來閱讀文字而且又拉近距離讓角度達到30度,會太靠近電腦,產生不舒服感,雖然字字清晰,但是一下就眼睛酸澀,所以我應該還是會跟電腦保持一點距離,以看的清楚就好為原則。看書時,因為從小被父母囑咐:頭不可以太低(雖然我自己愛看電視,還是近視了>.<)要與書本有30cm的距離。因此,我看書的時候會習慣坐挺身體,累了才會彎腰貼椅背看書,(也可能和身高有關,眼睛到桌面書本的距離會超過30cm。)
觀看的角度、亮度、環境舒適度......不同,對視覺的感受也大不同,為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視覺環境,用適當的距離,選擇適當大小的螢幕或字體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 經過課堂老師的介紹,讓我開始有了這樣的認知----注重視覺品質!!為生活加分*^^*
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
"色"與"戒"的愛恨交織
上週五帶著好奇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去看電影,看的就是熱門的----色。戒
其實早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已經看過了張愛玲的原著,當時我想像著的故事畫面和後來看電影的情節並沒有太大的出入,只是電影利用了藝術的手法,把精隨一一呈現,看完了電影才算是把這個故事給看懂了!整部片子的氛圍有濃濃的老上海味道,感覺的到李安導演的考究與細心,一開始感覺到雖然時代紛亂,但是單純的學生生活還是那樣的繽紛,然而這一切就在一個暗殺計畫的展開而變得越來越複雜,越來越無法自拔,最後走向滅亡。
電影表面像是愛國愛民偉大壯烈犧牲的時代片,內容上像是大時代兒女的情感糾葛、愛恨情仇之感情片。然而本質上,我覺得它談的是一個人從極度防衛的狀態,就連肉體也付出了,但內心是如此戒備,一直到最後放下防備愛上對方的內心轉變與掙扎,其中的痛苦與犧牲有多巨大。我覺得看這部電影讓我感覺到很沉重,整部電影充滿著戒備感,處處防範著自己與他人,避免自己越了"界",避免受到他人的出賣,感覺活在當時的情況是十分艱難與辛苦,看完電影心裡很沉重而憂愁,因為從電影一開始這樣子處處戒備,諜對疊的氣氛緊繃到了最後,緊繃過後又是一個悲情的結束。真正相愛的無法結合,處處防備的最後卻相愛而無法相守,真是個複雜的糾葛。
電影完畢我坐在椅子上沉澱,久久無法思考!!太多的情感愛恨交織其中,太多難解的情感與情緒參雜,到現在一想起,腦袋還是會轉呀轉的!因為很多的疑問在心底,為什麼王佳之願意加入第一次的行動?我覺得難道這不是一種從眾的心態嗎?對她而言,戰爭並沒有給帶走她的家人,只是她的爸爸在國外娶了一位女性,感覺上這讓她受到了比戰爭帶來更大的傷害,況且召集人是自己所心儀的對象,也讓她產生意願,真正因為愛國的情感而加入的成分也許並不高吧!而王佳之被失散許久的鄺裕民找到後,又被說服加入了第二次的行動,也許這次一切時機種種都更成熟了,但是她已付出很大的代價,為何又到加入第二次,我想這次不單單只是為了心裡所愛的鄺裕民,而是像社會心理學所說的"信念固著",明知道機會很渺茫,而且已經失敗過一次,讓很多人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後,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行動,試圖想要維持所謂"正義世界的信念"(belief in a just world)但是這一切真的值得嗎?
王佳之想盡辦法接近易先生,然而謹慎的易先生卻不知道身邊的王佳之是假裝"麥太太"的特務,他們的交往我想也許可以用認知失調體論來看,王佳之會覺得這是唯一的選擇,否則未讓目標起疑心,所以既使她再不願意,一開始都會說服著自己跟易先生在一起的。但是,一枚戒指讓王佳之體會到易先生是愛自己的,而王佳之自己也開始真正的愛上了易先生,於是做了能可犧牲自己也不希望易先生被暗殺的選擇,這樣真的是真愛??還真是耐人尋味,令人費解呀!